《每日邮报》8月29日报道,并不是所有求职者在每天被无数人忽视的情况下还能 保持希望,然而George Morrissey却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,希望在澳洲开启新生活。 尽管悉尼繁忙的乔治街上行人匆匆而过,很少有人注意他,但Morrissey每天依然 坚持在街头推销自己,寻找工作机会。 他的彩色塑封标牌上写着:“大脑待雇。” “我独特的问题解决能力、注重细节、分析能力以及出色的英语,能为您的企业服 务。释放我自闭症大脑的潜力吧。” 50岁的Morrissey来自新西兰,他告诉《每日邮报》,他的标牌已经过多次修改, 也尝试了不同的格式。 Morrissey还会分发名片,并在LinkedIn上保持活跃,以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。 然而,他认为年龄对自己求职不利,因为悉尼是“20岁年轻人的天下”。 (图片来源:《每日邮报》) Morrissey在一年多前从新西兰来到澳洲,攻读科学和机械工程学士学位,以求 在“人生中期”有所改变。但在过去的8个月里,他一直在街头露宿。 “刚来澳洲的前6个月,我尝试通过传统的职介机构找工作……但是完全没有回 应。”他说。 “许多人误以为在澳洲的新西兰人可以领取救济金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我来这里时 带了5000块钱,但一旦花完,你就彻底完了。” “澳洲现在太贵了,比新西兰贵得多,而过去的情况正好相反。” Morrissey表示,他现在完全依靠捐款生活,他的另一块塑封标牌上写着:“欢迎捐 赠”。 “我在内城区活动,因为只有这里有行人在街上奔波。”他说。 但是,他也表示,有些日子“完全赚不到钱”。 “没有什么比坐在这里一整天只得到2澳元更让人心灰意冷的了,”他说,“我不去领 取救济食品,我自己买吃的。有时候我得到的钱都不够买一天的食物。” “但不仅仅是我,每个人现在都过得很艰难。有时候会遇到那些慷慨的人,感谢他 们给了我很多帮助。” (图片来源:《每日邮报》) 保持体面的形象对Morrissey和他找到工作非常重要。他透露,会尽量保持衣物干 净,并用电动剃须刀理发。 “如果我看起来邋遢,就没人会认真对待我。” “我不是在‘混日子’,我真的在努力。” 他也表示,由于知道酒精不好,他在30岁时戒了酒,同时不赌博也不吸毒。” (图片来源:网络) 尽管他还未在街头找到工作,但最近他表示有了一些希望的线索。 “上周我把名片给了一位土木工程师,一位软件开发人员和一个需要助理的人,所以人们开始对我产生兴趣,但你必须经常在这里露面,” “你需要持之以恒,他们在真正停下来之前会经过你面前很多次。” “愿意停下来的都是些思维方式不同寻常的人。那些传统的人不会停下,他们会会 说‘去找份该死的工作吧’。” Morrissey的前一份工作是在新西兰北岛西海岸New Plymouth的一家钣金车间。 “我在疫情前当过技工,包括建造和木工,而且我还有一个维修业务,转包给了一 个朋友。现在我有点太老了,干不了那个了。” Morrissey表示,他还拥有计算机、Maori语言和锤工的资格证书。 “我的简历有3页,但如果把所有技能都写上去,会有7页。” (图片来源:《每日邮报》) Morrissey认为,他目前就业的另一个主要障碍,也是他选择作为优势来宣传的一 点,就是他10年前被诊断出的自闭症。 “简历上的‘自闭症’字眼简直是毒药。我认为我们这一群体的失业率大约有38%。”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坦率地谈论自己的病情时,Morrissey表示,雇主总是“很快就会 发现”。 “一旦你让我处于一个压力环境下,或者是不熟悉的情境,我的反应就不太好,”他 说,“在自闭症中,我们称之为‘情绪崩溃’。情绪崩溃就像是焦虑版的恐慌症发 作,非常糟糕。” 他表示,之所以公开自己的状况是想要“发声,对世界做出宣告”。 “人们误以为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,其实不是,它是一种发育障碍。处于(自闭 症)谱系的高端差不多像是一种诅咒,因为你被抛在一边,没有钱,没有帮助,也 没有支持。” “你得大费唇舌地解释。人们应该了解得更多。” Morrissey还表示,他希望展示自闭症积极的一面。他声称自己拥有跳出固有思维 看问题的能力,这种分析能力无法用金钱衡量,而且“我的母语是英语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