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出生率持续下滑,已陷入19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“婴儿衰退”。 越来越多澳洲华人女性也加入了“丁克”一族。 她们告诉记者,社会变糟糕、经济压力大,种种原因让她们做出笃定选择。 “整个世界都是你的,可以做更多事情,”她们说,“生孩子才需要原因,不生不需要。” *“除了攒个养老钱,没太多顾虑”* 新移民Coco今年34岁,和伴侣均为华人。两人相恋4年,是坚定的“丁克”者。 她告诉记者,这个念头萌芽自20来岁,但来澳读书和工作多年后,愈 发清晰笃定。 “人的圈子可以不像家乡那样只有那么大,整个世界都是你的,你可以做更多事情。” “我的性格决定了只能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,有了孩子,会带来很多牵绊和家庭 矛盾。”她称,“我俩都想自己生活得更好,不想把钱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。” Coco注意到,澳洲的亚洲社区里,年长人群通常对“丁克”不甚理解,也会“好意劝 说”。不过,同龄人里不生孩子的趋势正在增长。 她调侃称,可能基于“吸引力法则”,周围不打算生育的朋友占比接近一半。“从身 边例子看,这个事情更多由女性主导。” Coco称,尽管不生孩子源于多个原因,经济仍是重要因素。与身边有孩子的家庭相 比,他们的生活更为轻松。 “我们俩赚钱我们俩花,想去哪去哪。除了攒个养老 钱,没太多顾虑。” “人都趋利避害。”她认为,除非有足够的财务条件支持,“对普通人来说,不生孩子利大于弊。” *“社会越来越差,不想把新生命带到这里”* 85后墨尔本华女Lily(化名)在中国出生,来澳已17年。 她告诉记者,大概7年前做出“丁克”决定。3年前与先生相识时,也是在“丁克”问题 上达成共识后,才开始恋爱、结婚。 Lily自称容易焦虑,“不管是环境治安,还是人与人的相处,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差。” 她说,“矫情点说,世界没好到我想把新生命带到这里。” Lily认为,华人在澳洲“丁克”的生活状态更轻松。“父母、亲戚都在国内,平时听不到三姑六婆的闲话或‘好意的劝说’。 在这里,没人会在意别人生不生孩子。” 作为家中独女,她的想法最初也遭到父母反对。经过两年反复沟通,两代人达成和解。 “他们最后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,可能是希望我像现在这样,一直快乐自由地生活。” 她称,这几年网上“丁克”声音日趋强烈,可能会激发更多志同道合者。 “这些声音给那些在迷茫中的人一个新的选择方向。不同的声音越多,越能让人思 考,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。” *“不是一个必选项”* Chelin于19岁时赴新西兰求学,如今在澳生活。现年28岁的她与同性伴侣慎重考虑 后,决定不生孩子。 她告诉记者,自己几乎从未想过养育孩子,伴侣虽曾有生育意愿,随着年纪增长, 已放弃怀孕生产。 她留意到,一些亲朋好友近年陆续成家,却不得不辛苦照顾孩子和家庭。 “她们曾经自由烂漫、有无限可能,生育以后慢慢失去自我,成为全职‘保姆’。我 为她们感到心疼,也更坚定了我的选择。” 对比身边有孩子的家庭和“丁克族”,她认为前者以家庭或孩子为中心,而后者更以 自我为中心。 像其他“丁克族”一样,她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。 “我曾经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 么,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。出国后,我需要一个人面对和解决所有问题,这才慢慢 发现自己、探索未来。” 她认为,社会对这个群体最好的支持就是给予尊重。 “生孩子不是一个必选项。很 开心年轻一代敢于反抗传统观念,敢于表达自我。” *“生孩子才需要原因,不生不需要”* 一名在悉尼从事幼教工作的“丁克”者告诉记者,其所在工作的幼儿园小孩人数下降。 “虽然澳洲的生育环境还是比亚洲好,但生活花销变大,什么都涨,根本负荷不 来。养孩子靠补贴根本不够,养得活但是养不好,对孩子也不负责。” 她称家人对此不甚理解,“每次打电话来都会问,但是该来的终究会来,时间没到 就不强求。” 更多澳洲华人“丁克”族向记者透露了“不生”的原因:“不想要一个甩不掉的人生枷 锁”;“成本高回报低,对养孩子没兴趣,更喜欢专注在自我上。” 也有受访者“潇洒”地表示,“生孩子才需要原因,不生不需要。” 澳洲出生人数下降(图片来源:SBS ) 澳洲最新数据显示,去年全澳共有289,100名新生儿,比2022年减少了约13,000 名,低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出生人数。 其中,除堪培拉外,大多数首府城市的出生率持续下降。 毕马威城市经济学家Terry Rawnsley表示,“这是一次相当明显的下降。回顾20世 纪70年代,才看到同样程度的下降。” 全世界范围内,出生率下降的趋势非常普遍。 《柳叶刀》今年3月的一项研究发现,全球超过一半国家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。 对于生育孩子和“丁克一族”,您持什么态度?
|